大华股份新战略背后:智慧物联巨头的 “软”实力突围

智东西(公众号:zhidxcom)
作者 | 三北
编辑 | 漠影

在一条幽长深邃的矿井中,2000多名矿工正在繁忙作业,背后,一个强大的煤炭安全作业管控子系统、融合调度子系统正在保护他们的作业安全,并提高生产效率。

一米内的精确定位作业人员位置,为应急救援提供有力支撑;20多种生产辅助算法、30多种违规检测算法助矿工工作井井有条、安全高效……这些在煤炭行业场景中真实落地的技术正是来自于大华股份的企业平台。

近日,在大华股份战略升级发布会上,大华股份向外界展示了一系列AIoT 、物联数智平台等技术能力,包括体系化的物联数智平台——城市平台2.0、企业平台3.0,一站式的人工智能开发平台——大华巨灵平台、全栈式智慧物联终端体系——睿智5系列产品,展现出赋能各行各业数智化转型的“软硬协同”的技术实力。

大华股份成立于2001年,从视频监控到端到端的解决方案,再到提供整体智慧物联解决方案和运营服务,点线面式的发展历程,让大华已顺利完成向智慧物联企业的全面转型。

当下,软件在整体AIoT解决方案中的价值越来越重要。大华如何看待新物联时代的智慧物联软件机遇和挑战?有什么样的行业实战经验?整个行业正在发生什么,又将发生什么?背后有什么深层逻辑?我们与大华股份研发中心副总裁、软件平台研发部总经理周文凯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行业+物联”暗礁重重,大华有什么解法?

“我们越来越发现,在一些重大智慧物联项目上,客户资金投入在软件的占比在逐步的提高。”周文凯告诉我们。据公开信息可知,自今年起,大华在半年度财报中也开始披露软件收入。

这与AI、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视频监控行业爆发有很大的关系。正如大华股份董事长兼总裁傅利泉所说:“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已经步入数智时代,未来数字化和智能化仍将继续驱动社会可持续、绿色、高质量发展。”

但当下,技术落地进入各行业深水区,面临的是重重暗礁。如开篇提到的,行业中有众多这样碎片化的场景,没有通用的方案可以适配;在碎片化的网络之间,数据割裂,难以融合和应用;云边端算力割裂,大量长尾的AI市场能量尚无法释放;大数据技术普及多年但依然启动成本高、使用门槛高;此外,还存在应用落地需要的人才、时间成本高等问题……这些问题都阻碍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落地进展。

对此,大华的解法是构建一个体系化的物联数智平台。

近日,在大华年度战略升级大会上,大华推出了一个体系化的物联数智平台:包含城市平台2.0和企业平台3.0,面向城市和企业两类用户实现数智化赋能。

我们其实是在尝试分别为城市、企业业务构筑了一个操作系统。这两个平台,蕴含了大华这么多年沉淀下来,上百成千的业务模型和场景方案。”周文凯说,“有点像人们在PC平台上使用的Windows,在这个强壮的底座上可以做出Office等应用。客户在他的物联场景里面,不再需要关注底下的硬件差异、数据采集、智能搭建的难度,只需要关注进入到大华城市平台2.0和企业平台3.0后,他们要看到什么信息,要拿这些信息解决什么问题。”

大华新发布的城市平台2.0以数智为基础,构建起城市治理5大中枢,全面赋能城市“观、管、防、处” 的有效落地。当下, 大华在城市治理、应急指挥、交通、港口、生态环境等行业,洞察细分场景超5000个、开发业务组件超800个,推出行业解决方案200多个。

大华股份新战略背后:智慧物联巨头的 “软”实力突围

而在企业客户方面,大华企业平台3.0要帮助企业打造具备行业Know-How的数智中台,赋能生产提效、辅助经营管理。据悉,大华企业平台3.0洞察业务细分场景超3000个,开发业务组件1000多个,累计形成行业解决方案300多个。

比如,在一个智慧园区场景中,有20万人每天在这里上下班和出入餐食,如何让20万人的工作成本和碳排放量下降?大华就通过其企业平台,帮助这一园区做了考勤管理、人员流流动管理、空调用电智慧调配等服务管理方案;在一个煤炭矿运场景中,煤料品质监测面临严重用工荒问题,大华也通过其平台,为客户部署了能够自觉识别料质量、运输情况的监测方案,缓解用工荒……按照大华的规划,要实现这些功能,客户只需要像操作Windows系统一样去掌控信息、流程,得到效果。

大华股份新战略背后:智慧物联巨头的 “软”实力突围

在大华的战略布局中,依靠对世界的全面感知可以精准构建场景,多元连接数据才能充分表达世界,感知+连接,最终才能形成对万物的控制与协作,让物成为人的延伸。

二、十年积淀成物联数智平台,直击“行业碎片化”痛点

尽管在客户信息化系统的定位上,大华的物联数智平台与电脑操作系统相似,但是在背后的生成逻辑上却有区别。

周文凯解释道,不同在于——智慧物联场景中,感知硬件形态多样,边端和中心的智能协同要求高,大数据融合计算复杂,行业边界和应用场景不断发生变化,因此问题要复杂的多。

行业的快速发展,决定了业务边界的拓展和场景的碎片化,从而使得软件也要随着变化。如何让一个物联数智平台满足看起来十分碎片化的行业需求?

大华股份在软件进化了十年时间。周文凯回顾:“自2010年开始,大华就陆续切入行业型平台,比如教育、公共安全、交通、能源等领域,积累了相当长的时间面向行业,让客户更好的使用好感知的数据。到2015年前后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技术发展,我们在软件产品中加载了全智能、全计算的能力。在这个时期,我们开始快速陆续沉淀行业客户的共性诉求。所以从2017年起,大华开始致力于去构建大的物联数智平台。”直到2019年前后,大华的平台体系架构经过十年的积累终于完善。通过“一体系、两平台”,即“物联数智中台体系”和“城市平台2.0、企业平台3.0”,以及大华万象平台,大华与广大客户和合作伙伴协同发展,共同推进行业数智化升级。

当下,大华已经形成了一套“GBFM”四层的组件化体系。

如下图所示,这也是大华物联数智平台的组件体系内核——那就是将大华近十年来的行业积淀,汇聚起来形成一个“漏斗”,将原本碎片化的场景方案慢慢四层往下漏,越往下漏就会形成越来越标准化的组件,边际效益也会越来越高。

大华股份新战略背后:智慧物联巨头的 “软”实力突围

“我们其实并不强调组件化的数量,是1000个还是1万个还是10万个,只是说曾经做过那么多项目,更关注的是组件化的体系,关心越往‘漏斗’下层我们到底有多少的可复制的有价值的这种组件得到了沉淀。”周文凯解读道。

周文凯告诉我们,这些组件沉淀下来,可能会解决30%-40%的通用需求,这些组件在后续销售中的边际效益极高;虽然仍剩下近70%个性需求,但其中相当部分是改图标、换背景或简单的流程配置,并不会费太大的成本。因此这些组件的复用价值是很大的。

我们看到,如果把大华这样的智慧物联企业看成是碎片化的受益者,这毫不过分,因为它们有理由适应了这一行业痛点并进化出一套应对和掌控碎片化的实力。但大华似乎并不愿意甚至一刻也没有让自己陷入这个舒适区,而是好像正在冲破“行业碎片化”的保护铠甲和发展桎梏。

三、平台的诞生:三级排兵布局,与客户共创

如何让散落在不同时间点、空间点的行业经验变为平台能力?

大华的秘诀在于在组织层面布局:1、大华有覆盖20个省的省区开发中心,贴近一线客户。2、大华总部有很强的PDT团队(产品团队)和SDT团队(解决方案团队),更关注的是相对长周期的行业发展和产品竞争力,夯实底座平台和沉淀行业范式应用。找到更有意识创新的客户,做共创探索。3、20个省区开发人员的经验沉淀,其实也会回流到PDT和SDT团队,让业务模块变得更加丰富。

更值得一提的是,大华有其引以为傲的先进技术、大数据等五大研究院,一直在面向未来做前瞻性的技术积累和储备,软件是对于这些技术的不断整合与价值涌现,形成一个个面向行业的智能化平台产品。

周文凯告诉我们,大家比较容易看到的是上层平台面向客户业务的功能和特性,但是往往很少看到构建物联操作系统本身的技术积累。

他举了一个至今让他非常印象深刻的例子——曾经,有一日他下班回家接到一个客户的电话,那位客户非常兴奋的说:“你知道三年以来运作下来我们换了多少块硬盘?仅仅二三十块!原本可能需要1000多块!”那是一个超过300个节点的存储加计算的视图大数据底座项目,上面运行的是大量的视频、图像数据的存算,需要上万块硬盘。一般来说,三年折损会多达到1000多块,花费很大,但大华搭建的不仅仅是一个应用平台,对整个平台围绕物联数据的存储、计算、分析应用做了大量工作,才得到了这样的效果。

这件事情令周文凯十分兴奋,他说:“我们叫物联数智平台这个大底座的时候,其实点点滴滴我们几年来沉淀非常多的技术优化。只有你真正的在客户去使用的过程中,才能感受到给他带来的价值。并不是一上来就说我们多么厉害,是真的沉下心来,去感受客户的困难和诉求。在这个过程中,客户能感受到我们的软件是在生长的。”

“我们觉得在这个技术发展飞速的时代,数智化深深的改变着我们的城市用户和企业用户。这个改变的过程中,不可能是闭门造车的,而是和客户共创。”周文凯说。

四、生态共创,与伙伴共赴万亿物联市场

共创,在周文凯看来,大华这一行为习惯并不仅仅是与客户之间进行,同时也是和各行各业的合作伙伴。

“数据是客户的,生态也是客户的,而不是大华的生态。”周文凯说,“大华能满足的业务场景,大华可以提供平台和端到端伙伴合作以帮助其方案的闭环,可以提供大华算力引擎与算法厂商合作,跑在大华的算力设备上,有开发能力的伙伴可以在大华的平台上做算法开发,因此是非常开放的。我们提供了物联能力、AI能力、数据能力、业务应用共四层的能力开放服务。”

随着智慧物联市场不断被释放,包括互联网巨头、通讯巨头、AI独角兽纷纷涌入,被认为对在这个行业扎根的传统玩家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但周文凯说:“我觉得AI在市场的这个能量远没有爆发出来,特别是在长尾市场上,所以我不觉得就一家或者几家会活下来。”

“常有人会觉得,这个小池子里面有更大的鱼了,原来的传统的安防厂商是否能活得下去?但从我视角,反而是传统的安防厂商,游到了更大的海洋里面。”周文凯进一步阐述,“我们原来在传统的小的河道里面,竞争对手其实很容易碰到。现在,游到了海洋里,每个厂家其实都可以里面得到更多的收益,它不是一个红海市场,大华在面对客户的时候,并没有像以前那么容易见到竞争对手,大家的位置拉开了。”据艾瑞统计,2020年AI产业本身可能只有1500亿元核心市场规模,但它却撬起一个高于其本身五六倍的万亿产业市场。

如果说数智物联是一片更大的海洋,那么软件平台板块看起来似乎对一些软件厂、互联网企业更友好。而对于大华这样常年以物联硬件为强标签的ICT企业,似乎会面临一些质疑,平台的下一步是生态,硬件厂家搞得好?

在周文凯看来,大华的平台基因从大华在做物联感知网络之初已经体现。

“感知,是大华很重要的一个标签。在客户的整个解决方案闭环上,我们会有非常多前端感知设备、算力、智能的合作伙伴。行业玩家更懂行业,更了解这个行业的底层业务、逻辑,大华更多从物联数智平台层面去做整合。”

在大华数智物联战略中,包括AIoT和物联数智平台两大技术体系,构建出大华智慧物联的“两横”脉络。其中,AIoT技术体系主要指多年来积累的包括智能摄像机、边缘盒子等硬件设备的感知产品体系,物联数智平台则是大华近十年来行业经验和智能技术积累下的软件平台体系。

大华股份新战略背后:智慧物联巨头的 “软”实力突围

可以看到,对于大华来说,平台自它做物联感知设备之初已经在基因中,而现在只是变为了加载AI、数据的软件平台。而面对碎片化的需求,大华似乎更能够把握好重构与迭代的度。

“我们最快的响应速度,比如说我们在客户现场有一些贴身服务,甚至今天晚上跟我们现场产品经理探讨业务,明天就要求出结果。”周文凯笑谈,“但对于很多客户来说不会愿意频繁尝鲜,尤其是To B客户在与互联网C端客户比起来,不允许你天天在他的机房去做升级,因为可能会带来业务中断、数据安全威胁等风险。因此,大华还是去看我们的客户诉求是什么。”

当下,大华也越来越通过平台技术,让越来越多具有一定开发能力的客户参与到智慧物联的应用开发中。比如推出大华万象平台,全面开放物联、数智化、行业沉淀的能力,与广大客户和合作伙伴协同发展,共同推进行业数智化升级。

结语:立足行业,智慧物联巨头露出“软”实力

走过安防到泛安防,进入智慧物联的新战场,大华正以数据为燃料、人工智能为引擎,构筑起一个体系化的物联数智平台,这个底座平台包含了大华对于业务、数据、技术全面思考的落地:围绕城市、企业热点管理对象沉淀模型体系,以多维海量设备接入能力构建起一张感知体系的网络;海量的数据通过视图智能引擎和数据智能引擎进行处理,通过全流程智能化,释放行业数据价值,普惠数智创新;并且为了快速响应客户的敏态诉求,大华构建软件组件化体系和自动化集成开发平台,沉淀行业范式,以支撑业务敏捷创新。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其实能会把大华这样的智慧物联企业看成是碎片化的受益者,它们已经适应了这一行业现状,并且强化掌控这个主场的实力。但大华似乎并不愿意甚至一刻也没有让自己陷入这个舒适区。

正如周文凯在采访中多次发自内心地说,大华内部一直有着坚韧不服输的基因,很勇于对面变化与挑战。通过对谈我们看到,碎片化这一行业黑话,作为保护它的铠甲、又作为影响它进步的桎梏,大华正在自己一步步亲自敲碎它。

在大华的愿景中,以技术编制一张数智物联的网络。在这张网络上,数据随需而聚,智能无缝联接。而客户的需求定义了场景,定义了这个行业的一切软硬件产品。

当智慧物联行业有更多强势玩家的进入,大华有自己的节奏。就像周文凯所说:“我们原来可能是在河道里,现在其实在海洋里。”在周文凯看来,这个市场足够大以至于原来的老对手距离拉开,而不管老对手还是新企业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态位,活下来、活很好。

正如周文凯所说:“软件让我们和客户、合作伙伴一起成长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