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事件,见证智能安防激荡2020

智东西(公众号:zhidxcom)
作者 | 李水青
编辑 | 漠影

停摆近半年的项目、疲软的财报数据、不再酷炫的新概念,如果单从这些表象来看,智能安防产业的2020年并不那么使人振奋。

但当你看到复工复产路上红外测温仪前畅通涌动的人流,街角路口伫立的智能灯杆;当你从新基建方案中读到人工智能、云计算的字眼,从千亿元地方新基建项目中看到AI安防企业的身影;抑或当你从二道贩子口中听到安防芯片的紧缺,暴涨十几倍的价格……

你会发现,智能安防行业这一年其实经历了不少颠簸和高光时刻。而背后,每一个智能安防产业人或许正亲历一场从技术到商业模式、从产品布局到产业格局、从个体抉择到行业命运的行业剧变。

走过2020年,你或许在AI产品研发上收获满满,抑或仍为某个落地项目意难平。而回顾智能安防2020年十大事件,则让我们暂时跳出个体的得失,来鸟瞰整个行业最真实的进展。

作为我国人工智能的最佳落地场景,智能安防产业的2020年,也向我们呈现了中国产业AI化、AI产业化进程的跃动脉搏。

一、疫情下“红外测温仪”一机难求,安防企业解难

红外测温仪市场此前一直是一个小众市场,2020年的新冠肺炎对非接触测温防疫的需求,将这种设备推到了“一机难求”的风口。2020年2月1日,红外体温检测仪及配套零部件,被正式纳入疫情防控重点物资,相关企业也被通知紧急复工复产。

在这种背景下,智能安防企业大多在春节期间就开始复工复产,成为抗疫阻击战中先锋部队之一。

可以看到,大立科技、海康威视、大华股份、宇视等AI安防企业纷纷赶工批量打造能放在车站、码头、园区进行非接触无感测温的红外体温监测仪。包括百度、旷视科技、澎思科技等科技企业也进一步将红外测温仪加持AI技术,实现智能化防控。而深挖背后国产力量,我们也看到背后高德红外、艾睿光电等国产红外芯片使我们摆脱了对欧美技术的依赖。

十大事件,见证智能安防激荡2020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国产红外测温仪也开始远销海外,但国产红外测温仪出海深受实体名单影响。比如2020年4月亚马逊就因从我国大华公司购入千万美元红外体温检测仪,就受到美国相关部门非议。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疫情进入高峰期,有发国难财的商家以次充好、哄抬红外测温仪价格。相比之下,安防企业们对红外测温产品的定价非常平和,可见社会使命感。

不过,红外测温类产品红利仍然大大弥补了2020年疫情为安防企业带来项目停摆、工厂停工的损失。比如体现在财报数据上,大立科技2020年上半年净利2.92亿增长399.55%;海康威视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42.7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5%

智能安防大军在疫情阻击战中打了一场漂亮的硬仗。

对于智能安防产业来说,随着疫情稳定也将恢复常态,红外测温仪的红利也随之收紧。与此同时,产业需要从更宏观层面思考的是,除了红外测温等单点输出,能不能助相关部门在整体态势研判、精准防控等环节加大效力?当面对其它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时,安防企业的技术方案和思考能否进一步拔高?

二、华为禁令引发安防芯片缺货,价格暴涨

2020年7月,产业链传出消息,海思Hi3559、Hi3519等系列AI安防芯片缺货严重,价格最高被炒到了十几倍。而后,行业里有人匆匆囤货避险,有人炒作抬价。海思智能安防芯片占据安防市场超70%份额,若拿不到海思芯片或替代品,智能安防企业受到的打击是致命的。

2020年5月,美国商务部修改出口管制规定,限制华为使用美国技术和软件在海外涉及和制造半导体的能力。随着美国对华为的禁令不断加码,台积电断供华为恐成定局。华为消费者业务总裁余承东说,华为P40 Pro之后,麒麟9000将成为绝版,令科技圈一片茫然。这种茫然也延续到了智能安防行业。

作为当下中国人工智能技术落地的最佳场景,智能安防行业遭遇到突如其来的“黑天鹅”。

一时间,无数问题涌向产业人脑海中:安防厂家能否快速找到适合的替代供应商?海思安防芯片有没有什么后手?智能安防产业能不能迈过芯片这道坎,夺回主动权?这些问题都依然没有令人足够满意的答案。

纵观中国安防30多年从深圳走向世界领先的历程,从外商到国产、从模拟化到数字化进程中也颠簸无数。危机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像海思这样的本土企业的奋斗与荣辱,也使产业从而更深刻地意识到,应用之下的底层技术的极端重要性。

十大事件,见证智能安防激荡2020
▲2019年安博会上展出的基于海思智能安防芯片的AI应用

三、乘科创板东风,视觉AI企业迎IPO潮

东边不亮西边亮,2020年的智能安防圈也传来了一些好消息。进入年底,AI安防领域出现一波IPO小高峰。

2020年11月5日,依图科技提交IPO招股书;2020年12月3日,云从科技提交IPO招股书;2020年12月8日,云天励飞提交IPO招股书。

时间拉回到2019年7月,被称为“视觉AI第一股”的虹软科技在科创板开市之际正式IPO。而后2019年8月,旷视率先向港交所递交IPO申请书,而后因美国实体清单等缘故IPO搁置。

2020年,以视觉AI企业为代表的AI企业纷纷寻求IPO,从财报数据可知,智能安防是他们技术商业化落地占比较大的领域,上至芯片下至解决方案都有所布局。与此同时,从IPO招股书中能够看到各家的定位开始出现分野,比如旷视对自身的定位倾向“CV+”出发的AIoT企业,依图则在走向AI算力公司,云从主打人机协同操作系统,云天励飞走算法芯片化道路……

同时,AI企业作为技术密集型企业,大多没有摆脱数亿元人民币亏损。IPO也是一瓶“卸妆水”,对AI明星们来说自证商业化能力的时候到了。

对于智能安防产业来说,视觉AI企业纷纷冲刺IPO无疑是行业壮大和分野的体现。传统安防企业、视觉AI创企、互联网及通讯领域科技巨头三类企业汇聚的十字路口,产业玩家也在尝试在混沌中找到自己的边界是在算法、芯片、产品还是项目。

而当我们把格局进一步拉开,会发现在这个被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时代,不仅是安防,还有汽车制造、芯片制造等各个行业的创业独角兽都在冲刺IPO。一切都构建在时代的大浪潮与制度基石之上,又反过来助推时代大潮和制度进步。

十大事件,见证智能安防激荡2020

四、发改委官方敲定“新基建”的内涵和外延

2020年4月20日,国家发改委首次明确划分“新基建”类别,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三大方面。而后,包括广州、北京、上海等在内的各地纷纷交出新基建“作业”,制定本地新基建方案,秀出千亿新基建项目。

纵观新基建三大方面,无一不关系智能安防产业发展的命脉。

信息基础设施涵盖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基础设施,5G、千兆固网等通信基础设施等,是AI安防产业发展的底层技术。

融合基础设施则立足产业智能化,不仅对应AI+安防等产业智能化的融合发展,也为智能安防领域玩家向交通、电力等泛安防领域发展提供的指路明灯。

而在创新基础设施方面,政策更是提出发展更前言和基础的重大平台,人才教育基地等。这类举措对包括智能安防产业在内的智能产业来说都是公共性、公益性的福祉。

根据IDC最新调查报告,2020 年新基建整体投资规模预计将达到 2,757.1 亿美元,人工智能作为新基建的重要领域之一,也将迎来快速增长。新基建成中国刺激疫后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对于智能安防产业来说,新基建政策带来的不仅是各地扑面而来的大项目、大工程,更是在理念层面将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当作电力、桥梁一样的基础设施,并使得技术真正融入到公共服务和产业的降本增效、结构升级。是机遇,也是新的要求和使命。

十大事件,见证智能安防激荡2020
▲4月20日国家发改委会议上伍浩发言明确新基建范围

五、广州率先将智慧灯杆写入新基建方案

2020年7月,广州市推出《广州市加快推进数字新基建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在全国率先把“智慧灯杆”写入新基建行动方案。同时,广州发布《广州市智慧灯杆建设管理工作方案》计划到2025年建8万根智慧灯杆。

智慧灯杆建设,智能安防产业深度参与其中。

市面上的智慧路灯杆大多汇集灯光控制、智能摄像头、LED屏幕显示、5G基站、智慧报警等多种功能于一身,并通过“多杆合一”使道路变得更加整洁,成为城市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十大事件,见证智能安防激荡2020

我国在2016年就迎来了智慧灯杆落地的第一波小高峰,风靡一时。2019年,5G技术的商业化落地为智慧灯杆带来新动力,仅2019上半年我国就有北京、广东、上海等十几个地市发布了30多份关于智慧路灯杆的相关政策。2020年,我们已经可以在众多结交路口看到形态优美、功能多样的智慧灯杆,除了行业玩家、安防企业等,包括华为、腾讯在内的互联网企业也已经入局。

几乎所有的智能安防企业有志进军智慧城市市场,但进去的抓手是什么?

智慧灯杆成为当下最被看好的线下端点之一。据 CTIA 预测,2021年我国以智慧灯杆为入口的各种硬件及服务的市场规模或为3.7万亿元,占智慧城市市场总规模的20%。

当智能安防向一个格局更宏大的智慧城市新战场进军时,智慧灯杆无疑像城市毛细血管一样,成为“端云协同”架构中的一种最具想象力的端点。

六、“人脸识别第一案”宣判

2020年11月20日,被称为“人脸识别第一案”的郭兵与杭州野生动物世界的服务合同纠纷案一审宣判。

这一案件自2019年4月爆出就引起了AI安防人的普遍关注。

原告郭兵由于不满杭州野生动物园“只有激活人脸识别系统才能入园”的政策,沟通无门后将该动物园告上法庭。时隔一年半,这一案件终于宣判:野生动物世界赔偿郭兵1038元,删除郭兵的照片等面部特征信息。然而,野生动物园却依然延续刷脸入园。这一结果引起许多人的不满,原告郭兵也表示继续上诉。

十大事件,见证智能安防激荡2020

人们反对的并不是人脸识别,而是在不明不白的情况下被采集了人脸,还没有一个说“不”的选择。2020年11月中旬,火遍全网的“戴头盔看房防人脸信息采集”反映的也是同一问题。

产业关注“AI+安防”落地,长期以来目光都更多地聚焦在如何提升算法准确率,如何拉升算力峰值,而对于AI三大要素之一数据、尤其是更敏感的生物特征数据问题关注较少,而这也是智能安防产业以及泛安防产业发展的“灰犀牛”。

自人类采用技术发明以来,技术造福于人的探讨就从未停止过。就像火药能用来造烟花也能造枪炮,火药造的枪炮能杀人也能保护人,人工智能技术是保护人的安全还是危害人,仍看我们使用技术的方式。而作为人工智能落地的先行行业,智能安防产业在这一问题上有望做出更多的精品案例和标杆范式。

七、三大国产深度学习框架“组团”开源

上文我们提到了海思安防芯片,算力基础能力聚焦在芯片,而人工智能另一大要素——算法基础能力则聚焦于AI计算框架

在AI安防领域,许多安防企业推出的五花八门产品应用的背后,都是开发人员以一家大厂的开源AI计算框架为基础进行开发。但也有一起实力较强的企业参与到基础技术的探索与开源。

2020年3月,国产深度学习框架迎来一波密集的开源小高峰:

2020年3月20日,清华大学计图(Jittor)平台在,Github上发布正式对外发布和开源。
2020年3月25日,旷视宣布正式开源工业级深度学习框架“天元(MegEngine)”,成为国内第一家开源AI框架的AI企业。
2020年3月28日,华为在开发者大会2020上宣布深度学习计算框架MindSpore正式开源。

企业、高校为何在3月纷纷开源深度学习框架?这与国际大环境不无关系。包括旷视、清华大学都明确表示开源离不开对中美大环境、避免技术“卡脖子”的考虑。

一边,国产AI计算框架开源队伍不断壮大,另一边,已开源的国产AI框架也在技术和生态上不断更新壮大。

2020年5月,在2016年早已开源的百度飞桨(PaddlePaddle)又推出七大全新发布和23项升级,同时推出更低门槛的飞桨企业版。根据2020年底的数据,飞桨累计开发者数量已超过265万,基于飞桨训练的模型超34万,服务企业累计超10万家。

十大事件,见证智能安防激荡2020

对于安防产业来说,只有少数企业能够进入“基础能力”的角逐。在芯片方面,海思的摔跤也使得其它AI芯片企业奋进追赶,实现部分替代;在算法方面,包括百度、旷视、华为等企业也在努力冲破谷歌、Facebook等国际巨头的包围。

危机中孕育转机,中美关系紧张带来压力的同时也催促中国AI开源力量迈出新征程,从而为中国智能安防产业,乃至各行各业的智能化转型带来了新动力。

八、受疫情影响,2020安博会取消

2020年9月10日,中国安全防范产品协会宣布,由于疫情常态化防控形势严峻,原定于10月21日~24日在北京举办的“2020 中国国际社会公共安全产品博览会”暂停举办。

作为中国安防产业最重要的舞台,自1989年开始举办的中国国际社会公共安全产品博览会已经成功中国安防产业的风向标,是中国安防历史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单点突破到全面开花的历史缩影。

1989年~2001年,中国安防还是外商和模拟化时代;2002~2015年,安防开始逐渐进入数字时代,海康、大华、海思等国产新主角崛起;2016年则是新变革的开启之年,商汤、旷视等AI新锐出现在安博会大舞台上,揭开智能化时代序幕。其中有多少产业江湖恩仇与技术产品交相辉映的故事,都能在安博会上一探究竟。

如今,随着安防成为人工智能技术的最佳落地场景,安博会也成为安防圈新老玩家技术竞赛的擂台,展示着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真是进展。因此2020年安博会的取消,多少让关注AI落地安防领域的产业人有些遗憾。

不过,智能安防产业近两年可能很难再造出前几年那样的大热门话题。按照十几年一大变的周期来看,产业智能化大方向已经较明朗,进入技术落地和商业化的平稳时期的常态化推进。当然,等到明年安博会归来,相信时隔两年各家带来的产品和故事会更加精彩。

十大事件,见证智能安防激荡2020

九、2元买2000张人脸照片

2020年10月,央视新闻报道,在某些网络平台上花2元钱就能买到上千张人脸照片,5000张人脸照片还不到10元。消息一出,一度引发人们对人脸识别应用、人脸信息采集的担忧。

“浏览商家的照片库,里面都是真人生活照、自拍照等充满隐私的照片。这些照片落入不法分子手中,很可能被用到精准诈骗甚至洗钱、涉黑等违法犯罪事件中。”看到这样的报道,许多网友感到被戳中痛点。

而这一事件并非偶然,在而后的11月份,央视《新闻1+1》已经连续三次报道信息泄露和人脸识别滥用相关新闻。

在AI技术落地的广度和深度在拓展,同时AI技术的阴影面——数据隐私问题也暴露出来,引发AI安防人的思考。

十大事件,见证智能安防激荡2020

十、多地通知拆除人脸识别

2020年底,多地着手治理人脸识别应用。11月27日,南京房管部门发布内部文件通知相关开发企业售楼中心拆除人脸识别系统。12月1日天津颁布《天津市社会信用条例》,禁止相关企业未经同意采集人脸等生物识别信息。

而后,其它地方也采取了类似措施,比如审议中的《杭州市物业管理条例(修订草案)》规定,物业不得强制采集指纹、人脸识别信息。这些地方法规、举措的推出引起广泛关注,大呼“终于来了!”

但其实,追溯相关法律其实,国内已有中央层面的法律对生物特征信息采集进行规范。

具体来说,今年2020年5 月通过的社会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就已经规定处理生物识别信息等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并指出,禁止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深度伪造”他人的肖像、声音,侵害肖像权。

2020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的《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也明确提出:收集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前,应单独向个人信息主体告知收集、使用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以及存储时间等规则,并征得个人信息主体的明示同意。除此之外,2020年10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征求意见稿也做出专门规定。

十大事件,见证智能安防激荡2020

也就是说,国家此前已对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做出许多法律规定。但普法是一个过程,还有很多企业、公民、地方机关对于生物识别信息安全的意识并不充分,目前的地方政策正是对已有法律原则进行强化核落实。

对于智能安防及延伸出来的更多以视觉为核心的AIoT产业来说,多地通知拆除人脸识别等类似的举措会不会使高歌猛进的AI落地进展刹车?有可能。但即便刹车,也是为了产业更健康发展,跑得更快。国家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化、产业智能化发展的力度不会减弱,我们也对产业充满信心。

结语: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通过梳理智能安防产业这一年的标志性事件,我们看到,智能安防产业正是印证了“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发展特点。无论是产业链哪个环节的玩家,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发展机遇出现,也会遇到不足为外人道的阻难。

但在中国这一最大的产业市场中,很多问题都找到了相应的答案。从创业新秀到行业的头部玩家,都在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智能安防产业仍然是牵引人工智能产业落地应用的最重要的一大战场,既充当着需求侧的驱动力,也成为促进我国产业链内循环的一个重要板块。

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可能性,也将激发智能安防产业人的想象力,使之成为AI落地泛安防领域、甚至是非安防领域的硬核新力军。